文/本刊記者 雷玄
自12月6日《2021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的發布,標志著2021年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發布周正式啟動。系列報告的發布,成為本周一大看點,反映了我國超284萬網民為代表的調查對象的上網用網的安全和滿意感,調查報告中發現的問題、存在的不足和提出的建設性研討結論,將為有關各方進行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12月8日上午,在北京舉辦的《2021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互聯網平臺監管與企業自律”專題調查報告》發布會,除了調查報告的發布,基于發布的專題報告,多位專家圍繞“互聯網平臺監管與企業自律的現狀和前景”話題展開研討,金句頻出。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邵國安:
“企業要依法經營,不能過分的收集個人信息。在互聯網平臺壟斷性經營及民眾的生活離不開網絡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加強依法監管。網民要提高自我權益保護意識,我建議每一位網友都要加深了解《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
交通部信息中心交通運輸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戴明:
“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自律是前提。越自律,明確企業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厘清責任邊界和范圍,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把懲戒、法律看成事后,自律就是事前的把關。事前事后相結合,非常重要。平臺企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履行對廣大網民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平臺經濟的監管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社會多方參與,探索‘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創新’三位一體的新模式。”
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北京大學質量與法制研究所所長劉兆彬:
“對網絡平臺的監管,要體現社會共治的原則,建設一個綠色的網絡生態圈:監管和發展并重,監管和服務并重,自治與共治相結合。平臺企業需要合法合規合標準,注重風險控制,對網絡平臺的監管是個技術活兒,需要普及法律法規方面的培訓。”他認為,未來,網絡安全的共治和自治方面要突出重點,緊扣國家高質量發展、雙循環經濟的大局展開。
原質檢總局執法督查司司長、市場監管總局網絡交易監管司原正司長級副司長、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副理事長嚴馮敏:
“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通俗代表。對違法行為要堅決查處,加大查處力度;要創新監管方式,加強監管技術手段的建設;要推進社會共治,增加企業合法經營的外部壓力,引導平臺企業合規經營。”
“互聯網平臺企業需要遵循以下義務:交易規則和服務協議的公示義務,平臺內的經營者的核實義務,賣單公示的義務,個人信息保護義務等。平臺企業需落實法律規定的責任:發現了平臺內經營者有違法行為的該下架下架,處置情況必須要向監管部門及時報告,違法信息的公示責任,讓其他商家引以為戒。”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社長杜吟:
“監管層面來說,數字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邊發展邊規范的動態監管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平臺,以及每一位消費者攜手,推進社會共治。平臺層面來說,互聯網平臺尤其是與消費者緊密相關的網絡購物平臺,就是加強供應鏈的監管和自律的問題。平臺企業的自律,就是連接到平臺企業的上下游,從供應商到店家,再到‘網紅’個人,不斷加強自律的過程。以此,打造一個人人建設、人人參與,到人人共享的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
調查活動組委會主任、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原所長嚴明:
“完善互聯網平臺監管、規范互聯網平臺經營活動、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成為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激發數字經濟發展動能的必然要求。希望通過專題報告的發布,互聯網平臺和企業能夠看到報告的調查分析數據和結論,更加重視日常經營中的合規合法。”
據介紹,在發布周期間,“網絡安全法治社會建設”“互聯網平臺監管與企業自律”“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數字政府服務與治理能力提升”“新技術應用與網絡安全”“遏制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等專題報告,以及廣州、河南、黑龍江、上海、成都、重慶、廣西、南寧、揭陽等區域報告一一對外發布,同期也有權威專家學者、優秀社團和企業代表以及網民共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