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顥
3月1日,雅士利國際控股副總裁吳迪年與黑龍江飛鶴乳業副總經理肖光輝、黑龍江搖籃乳業副總經理李鐵紅共同做客新華網,回應乳品安全問題。
在外界看來,這是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國內奶粉企業第一次聯合公開回應,強調國產嬰幼兒奶粉值得信賴,欲喚回消費者的信任。
半年過去,圣元依舊在為那場“早熟門”買單。
今年2月4日,圣元國際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圣元實現營收4420萬美元,環比增長7.4%,但凈虧損為2047.9萬美元。而上一個季度,圣元的凈虧損為2116萬美元。
早在去年8月15日,衛生部已經為圣元“正名”,表示此前報道稱因喝圣元奶粉造成的嬰兒性早熟實與圣元無關。但這并沒有帶給圣元想象中的提振。
事實上,從圣元“早熟門”,到后來的蒙牛“誹謗門”,再到最近的“皮革奶”,受傷的并不止圣元一家。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被采訪者表示不會選擇國產品牌的奶粉。
國產奶粉乃至整個乳業,正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機——在三聚氰胺兩年多之后。
“未來五年,對國產奶粉的復興都不能抱太大希望。”上海壹言商務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湯志慶說,“因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圣元之劫
2010年8月初,有媒體報道湖北武漢3名嬰兒食用圣元同一批次的奶粉后,被檢出體內雌激素嚴重超標,其中一名15個月大的女嬰,雙乳隆起、體內雌激素更超過成年女性。其后,接踵而來的消息稱,江西奉新縣、山東臨沂市及廣東湛江亦有嬰兒服用相同牌子的奶粉后,身體出現“性早熟”的征狀。
事件發生之后,圣元營養食品有限公司于8月7日立即在其官方網站上做出回應,表示“圣元公司生產銷售的產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違規物質的行為。圣元公司的產品反復接受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檢測,均未發現任何質量問題”。
事實上,不同于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數以千計的嬰兒被查出異常,這次嬰幼兒性早熟的案例只有幾例,專家認為,如果圣元奶粉中含有激素,來自產奶環節的可能性要大于生產環節。
但是,在權威部門尚未公布檢測結果之際,圣元已經遭遇到巨大的沖擊:北京、濟南、海口、深圳、廣州等地部分超市的圣元奶粉紛紛下架。在美國納斯達克主板上,圣元國際最大跌幅一度達到35.44%。有消息稱,一周以來,圣元國際的市值損失超過20億元人民幣。
而幾乎所有受訪的消費者也都表示,在沒有得到明確交代之前,肯定不會讓孩子再去吃圣元奶粉。
2010年8月15日,衛生部宣布,經過調查檢測,兒童性早熟與圣元奶粉無關。雖然得到衛生部的正名,但是圣元奶粉的市場銷售仍難言樂觀,甚至連檢測結果也一度被各界“爭議”。
2010年11月4日,圣元國際公布了第二季度財報:凈虧損2116萬美元,在去年同期虧損1402萬美元的基礎上再次大幅增加。圣元國際在財報中表示,受性早熟事件影響,公司營收和市場份額均受重創,銷售收入為412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6533萬美元,同比下滑37%;2010年8月份市場份額下降厲害,由2010年7月的6.6%下降至4.8%,下滑幅度高達27%。
而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半年之后,圣元仍未走出“早熟門”陰霾。
行業危機
圣元僅僅是這場繼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業質量門第一個波及者。
在圣元“早熟門”最先曝光的第一周,乳業股普遍下跌,伊利股份 (600887)、光明乳業(600597)、三元股份 (600429)、皇氏乳業(002329)上周累計下跌幅度分別超過6.08%、3.21%、 6.08%和2.93%。而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業(02319.HK)股價三日內累計下跌4.3%,市值損失超過10億港元。
事實上,三聚氰胺一年之后,無論從企業人士,還是分析人士,甚至消費者,都認為,乳業復蘇的現象已經開始萌生。而奶粉,正成為乳業復蘇的一個主戰場。
2009年以來,低谷期的乳業開始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饃饃”:中糧集團攜手厚樸投資,出資61億港元,成為蒙牛乳業第一大股東;紅杉資本 以6300萬美元代價,獲得了飛鶴乳業10.5%的股權;凱雷與復星向奶粉企業雅士利注資,分別占有雅士利17.3%和6%股份。其中,后兩家企業均以生產奶粉著稱。
而在“三聚氰胺”中幸免的國內奶粉品牌如完達山、飛鶴、搖籃等品牌已紛紛加大廣告投放力度,與此同時,乳業一線巨頭們也瞄準了這一領域。
2009年4月底,河北三元生產的首批配方奶粉新產品在全國13個省市全面上市。2009年7月11日,伊利發布公告稱,將在天津市濱海新區投資2.89億元,建設華北地區年生產4.5萬噸奶粉項目。2010年年初,光明正式將奶粉納入光明三大支柱產業之列。在此之前,奶粉一直是光明乳業的非主營業務,所占份額很小。
但“早熟門”和隨后的“誹謗門”都無情地摧毀了奶粉“復蘇”苗頭。
2010年10月19日晚,網絡若干論壇突然傳出消息,稱“早熟門”曝光后的消息傳播,與蒙牛及其公關公司“推波助瀾”有關。同時另一奶業巨頭伊利也指控蒙牛對伊利旗下產品QQ星兒童奶、嬰兒奶粉,進行有計劃的輿論攻擊,此后,涉及蒙牛誹謗門的蒙牛未來星品牌經理、公關公司負責人等4人被批捕。
一位乳品企業人士認為,“誹謗門”中當事幾方都是輸家。“行業惡性競爭已經到了互相誹謗、刺刀見紅的地步,輸掉的不僅是企業,還有整個行業的口碑和誠信度,對國內乳品行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如果這樣的惡性競爭局面再不改變,對于絕大多數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來說,最終只能被迫選擇放棄國產牛奶。”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2010年國內嬰兒配方奶粉產量是下降的,估計下降量應該在12%-13%,而過去每年都在增加。
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0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在日益興盛的海外代購市場中,奶粉、化妝品已超越奢侈品名列前茅,奶粉已位居第二。在“三聚氰胺”事件前,國產奶粉在一級市場的占有率是45%,外資奶粉是55%。“三聚氰胺”事件后,國產各類奶制品消費者停止或減少購買的占四到六成,而購買國外品牌奶粉則急劇增加,進口奶粉市場占有率就由70.6%猛增至86.8%,國產品牌卻由29.4%下滑至13.2%,至今仍未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以施恩為例,有數據稱,其2007年銷售就超過12億,2008年受三聚氰胺影響銷售只有10億,而去年更是退到6億-7億。
重建之力
在湯志慶看來,自三聚氰胺以來一連串的乳業安全問題,使得中國奶粉行業在未來五年內,都不會恢復元氣。
“品牌誠信度的重建,需要時間。而且,行業的整頓還沒有完成,還有很多風波發生。”他說。
雅士利國際控股副總裁吳迪年坦言稱,近兩年中國乳業歷經磨難,大家對國產奶粉產生了集體不信任,而本土乳企一直不敢大聲說話,而是悶頭做好基礎工作。“行業的磨難可以快速提升整個行業的成長。”
“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乳源問題曾受到公眾的質疑,于是便有一部分乳品企業開始主打“海外乳源”牌,圣元便是其中之一。無論在官網還是在包裝上,都能看到圣元“歐盟奶源安全品質”、“進口奶源”的字樣。
但“早熟門”也打擊了國內乳企的“海外乳源”新招。目前,國內眾多品牌開始進一步“洋化”。2010年年底,施恩引進了美國原裝進口系列奶粉,據介紹,這款奶粉的奶源采集、生產過程、出廠檢測等生產環節均是在國外完成。而此前同樣遭遇“假洋鬼子”質疑的澳優也正式實施“換血統”計劃,與法國乳業巨頭索迪雅集團旗下子公司諾帝柏歐成立合資企業,且未來還將與旗下嬰兒液態奶在歐洲排名第一的索迪雅合作,開發開蓋即食的嬰兒液態奶等。
一位大型乳企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國內乳企來說,信心重建需要時間和耐心,“企業必須在研發和營銷加大投入,才是王道”。
2010年9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對乳制品加工項目重新進行審核清理,重新核發生產許可證,加 強原料乳管理,強化對企業購進的生鮮乳、原料乳粉、出廠產品的監督抽查,質檢部門派員駐廠監督,完善乳品追溯制度,對嬰幼兒配方乳粉實施電子監管碼追溯系統管理,加大對非法生產經營乳品行為的打擊懲處力度等。
熟知此次乳業整頓內情的人士指,“由于必須有一套三聚氰胺、獸藥殘余、抗生素等檢測設備硬性的要求,需要投入300萬-400萬元,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在內的2000多家乳品生產企業可能將會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被淘汰。”
這輪乳業大整頓的最低標準要求乳品加工企業日加工原奶不低于50噸,否則將會被淘汰。中小企業由于資金實力,普遍因為硬件設備不達標而被淘汰。
吳迪年稱,重新審核乳制品生產許可證,實施新的行業標準,可以通過行業洗牌,淘汰一些不規范的小企業,讓國產奶粉制造業變干凈;另一方面,這也可以提升國產奶粉品牌的集中度。而當前國產大型奶粉企業所處的境地,實際上是處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容不得一點兒差錯的狀態。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沙振權認為,政府必須牽頭,重塑消費者對中國乳業品牌的信心;可以嬰幼兒奶粉為突破口,由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進行全面市場檢查,每月甚至每周發布一次專業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