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天作坊一次加工萬斤“催熟紅棗”
暗訪:20分鐘青棗變紅棗 執法:現場發現“甜蜜素”袋 專家:害人不淺可致癌
記者 楊艷 實習生 張蘭 吳卓航
本版圖片均由實習生 唐俊 攝
還沒到大棗成熟上市的時節,可一群外地人,運來上萬斤沒有成熟的青棗,每天貨車運出去的大棗子卻是通紅的。
殊不知,這些棗子經過了特殊處理。買了吃,不知不覺中毒害身體。
青棗進來、眨眼間紅棗出來。 昨日,本報接到湘潭一市民報料,稱湘潭荷塘鄉一民房內運來了近2萬斤青棗,經過加熱、浸泡等“美容”工序后,搖身一變成了通紅的大紅棗,然后流入市場。
記者暗訪后,向當地公安和質監部門舉報了該窩點,執法人員進行了查處。
【目擊】 租民房露天加工上萬斤“泡棗”
8月21日上午9時,記者來到湘潭市荷塘鄉。這個“加工”紅棗的窩點就在107國道旁邊不到50米的一條小路邊。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加工點居然是露天的,可以看到一個民房的空地上堆得像小山一樣的棗子。
記者趕到時,正好看到了一派熱鬧的“泡棗”盛況。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一大堆青澀的大棗,多名光著膀子的男子有的負責倒青棗,有的負責包裝,有的負責掌握加熱大鍋的火候。20分鐘后鍋中的青棗就慢慢變紅。
忙著“泡棗”的這群人并沒有阻止記者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在里屋,記者發現了一個水池,里面泡滿了棗子。
棗子用紅色編織袋兜著,浸泡在由長3米、寬4米的塑料布圍成的水池內,水池內的水有點冰涼,肉眼根本看不出是什么液體。記者用手指沾了下缸中的水,嘗了一下,發現水池里的水很甜,有股味道。男子稱,一個編織袋能裝50斤,這里泡了1萬斤棗子。
【“揭秘”】 “泡下好看又好吃,這是祖傳秘方”
“棗子甜不甜?”看到房內堆滿了青棗,記者走進去準備試吃,一名男子連聲說,“甜得很,這邊紅色的更甜。”
記者拿了一顆青棗試了試,發現棗子不脆也不甜。隨后再從一袋包裝好的紅色編織袋里拿出幾顆紅棗,發現完全是兩個味道,紅棗吃起來很甜,但甜中又帶著一股澀澀的、微微的苦。
“從熱水鍋里撈出來放一段時間,就會變得紅彤彤的,看上去好看,吃起來甜,賣起來好賣,這是祖傳秘方。”一名微胖的男子正在分裝紅棗,他認為這是好事,“美容”過后的棗子吃了對身體沒什么危害。
聽說記者想買棗子,一名高高瘦瘦的年輕男子稱,這些青棗是他們從山東進的貨,不零賣。
民房的主人是個老人,1500元租給了這群外地男子。聽說記者要買棗子,連連搖頭,說了句,“年輕人,自己吃的話還是不要買這種棗。”
【查處】 執法人員發現甜蜜素包裝袋
可能是起了疑心,這群男子把“美容”的棗子堆得整整齊齊,先后來了3輛安徽牌照的小貨車就是“按兵不動”。
隨后記者將情況向湘潭市質監局反映,稽查支隊副支隊長熊龍飛和荷塘派出所民警均來到現場。派出所民警對參與加工的十來名男子進行了身份調查,發現他們來自山東和安徽。
調查中,那名高瘦男子自稱負責人,來自山東,他稱棗子都是他自家產的,泡棗用的是開水和白糖。他稱這些棗子雖然在湘潭加工,但并沒有在湖南銷售,而是由3個安徽人負責,運到了安徽等地。
男子堅稱泡棗的是白糖,但質監局工作人員在現場發現了幾個用來盛裝甜蜜素的包裝袋,包裝袋上宣傳稱甜度是蔗糖的70倍。
目前,質監部門已向湘潭農業局反饋該情況,將多部門聯合執法,查清泡棗水到底添加了哪些非法化學物質。
有關“泡水棗”的視頻內容,可關注湖南都市頻道《都市晚間》欄目。
流程
青棗
大鍋加熱
泡入加了疑為甜蜜素的冷水中
“成熟”的大紅棗
出售
去向
長沙暫未現“問題大棗”
回到長沙,記者走訪了幾大水果批發市場和超市,發現目前上市的是一種叫“子彈頭”的尖頭棗,暫未發現“問題泡水大棗”。
“那種圓的、體型較大的棗子要到9月下旬才上市,現在都沒得賣。”毛家橋水果批發市場負責人介紹,尖頭棗來自陜西。在紅星水果批發市場里,記者看到的也是“子彈頭”棗子。
長沙多個大超市里,賣的也是尖頭棗。
解讀
“美容泡水棗”有害健康
記者采訪了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負責冬棗種植的專家王仁才,他介紹,棗子中含有花青素,加熱就會變紅。但經熱水泡過的棗子不耐存儲,容易變質腐爛。
王仁才表示,棗子甜得不正常有兩種可能,一是加了糖精鈉,這是違反國家規定的,因為我國明確禁止在鮮棗等瓜果中添加糖精鈉,實驗證明其具有致癌的作用;二是添加了甜蜜素,如果甜蜜素甜度達到了蔗糖的70倍,而劑量又超標的話,市民就會因攝入過量對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對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老人、孕婦、小孩,危害更明顯。
提醒
目前都是早熟大棗 舔外皮識“泡棗”
“這個時間上市的大棗,都屬于‘早熟棗’,不甜。”采訪中,幾家水果批發商都介紹了分辨“泡棗”的方法,稱可以先嘗味道,泡過水的棗子,外皮也是甜的。消費者買的時候,可以先舔一下,試試皮是否有甜味;同時,泡過水的大棗保存期短,如果買回去的大棗很快就腐壞,就可能是“泡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