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上多次公布“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曝光了國內210所不具招生資格、沒有辦學資質、涉嫌非法招生和網絡詐騙的虛假大學,其中北京為虛假大學的集中地。這類大學都建有空殼網站,無實體校址,打著大學的幌子,從事著偽造學歷文憑證書之類的招生詐騙。
每年高考結束,總有一些低分考生接到某某院校的錄取通知書。
然而這些錄取通知書恰恰就是野雞大學。野雞大學看上去高大上,實則在騙取考生的錢財。
野雞大學遍布中外野雞大學也稱“學歷工廠”、“虛假大學”、“學店”,其辦學以營利為目的,通常采用與知名大學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稱,以混淆視聽的方式招收學生,以各種手段鉆相關國家法律漏洞,濫發文憑。野雞大學所涉及的欺騙既有假學校,也有假學歷。
此類院校又被稱為“文憑工廠”,主要是指雖然是合法機構(個別學校甚至不存在),但不被所在國社會、用人企業認可的學校,主要指標是花錢買文憑,而買來的文憑不被用人單位認可。
2014年末,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援引美國大學一項統計數據稱,美國“野雞大學”泛濫成災,而中國成為其最大的受害國,美國的野雞大學每年的學位證書95%給了中國人。
2016年5月19日,上大學網聯合百度安全發布了第五批虛假大學名單。這些不具招生資格、沒有辦學資質、涉嫌偽造售賣虛假學歷文憑證書、涉嫌非法招生或網絡詐騙的虛假大學,依據網友舉報和提供線索,上大學網專家團隊歷經兩個月的調查取證,再次挖出曝光73所虛假大學。至此,上大學網已經曝光5批虛假大學,共計400余所。
如今中國父母都把子女送往國外深造,這也就造成野雞大學成為中國留學市場的一大痼疾,一方面為中國海外留學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浪費,另一方面給整個社會的公信力帶來巨大的創傷,特別是一些政府、高校人員的野雞大學文憑不時現于媒體,對政府、高校、企業的公信力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野雞大學”不僅國外有,國內也有,并且還很多。相對于國外的“野雞大學”來說,國內“野雞大學”的危害更大。能出國留學的人,畢竟遠比不能出國留學的少很多;另一方面國外的“野雞大學”
不會擾亂我國的高等教育,但國內“野雞大學”的泛濫成災,顯然會對我國的高等教育造成嚴重擾亂——既讓許多學生、家長和正規高校深受其害,又讓地方教育廳(或教委)和教育部深受其害——被媒體和輿論指責為不作為、失職、瀆職等。
野雞大學常用偽裝套路套路一:華麗麗的名字和包裝一般“野雞大學”的經營者其實還挺“有一套”,某些野雞大學在決定招生之前,做了充分的市場調查,知道現在的考生和家長都喜歡名字響亮大氣的學校。所以,他們先給每所“野雞大學”都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例如:XX工商管理大學、XX現代經貿大學、XX經濟管理大學等。
有的野雞大學甚至用冒名,即偽裝成一些真實存在的學校,或是使用正規高校的曾用名。如今年被曝光的“華北國醫學院”,冒用的名稱來自新中國成立前的華北國醫學院;北京興華大學,本是經北京市教委批準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也被虛假大學拿來建了假官網,進行文憑倒賣。
套路二:被忽悠考生的分數要足夠“低”
部分野雞大學光有響亮的名字可不夠,如何招生賺錢才是關鍵。所以市場調查之后,這些人就制定了招生“門檻”。用招辦人士的話來說,人家對“忽悠”對象也是有要求的,首先考生成績足夠差才行。如果考生能考四五百分,那完全可以上個正規的專科甚至本科學校,根本不會光顧這些大學。所以,他們在考點招生時,往往會先問清楚考生大概的分數,一般400分以下的考生才是他們的目標。
套路三:偽造假域名、假證書查詢系統虛假大學也有官網,但內容多抄襲篡改自正規大學網站,部分虛假大學甚至從多處移花接木,盜用正規大學的新聞和圖片。正規公辦高等教育機構官方網站的域名后綴為“.edu.cn”,虛假大學的網站后綴多為“.com”或“.cn”。不過,也有虛假大學注意到這一細節,試圖在域名中增加“edu”來偽裝。
不僅如此,虛假大學的網站上往往都有所謂的“證書查詢系統”,此外還有在線報名/咨詢/留言的入口,訪問者可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等信息,或是直接通過QQ等即時通訊軟件和對方交流。借助山寨網站騙錢,才是造假者的最終目的。在高考出分之后到正規大學投寄通知書之前,虛假大學會給考生寄假的錄取通知書行騙。與真的錄取通知書不同,這些偽造的錄取通知書會帶有銀行賬號,并催促考生盡快打錢,否則“錄取資格”作廢。
有的虛假大學直接告訴考生,給錢就有學歷,經過國家認證,可在網上查詢并驗證。如果有考生希望進行核實,山寨網站就派上了用場,缺乏辨識經驗的考生很可能被偽造的查詢系統蒙蔽。
“文憑社會”催生“野雞大學”
近些年關于“野雞大學”害人的事件接連不斷,針對于此,考生家長不但應該對野雞大學有所了解和防備,更應該主動采取措施以防更多人上當受騙。報考國外野雞大學無外乎以下三種人:第一種是不知情受騙型;第二種是無法完成學業型;第三種是“主動受騙”型。
但不論緣于哪一種,其根源還是我國對“野雞大學”的監管體系有漏洞。只公布一個正規學校名單,不對產生問題的根源加以解決,未免有避重就輕,推脫責任之嫌。
之所以“野雞大學”在國外逐漸泛濫,主要有以下原因:
我國對學歷的盲目崇拜是“野雞大學”泛濫的首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對教育極為重視,從小考生就知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道理。誠然,多多學習知識沒有錯,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學歷就是知識的代表,只要有高學歷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找到好的工作,過上富足生活,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容易實現。因此,千方百計的讓自己有個高學歷,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去學習有用的知識,當學習過于功利化的時候,必然會帶來學歷造假的惡果。
其次,國內的教育制度不合理,教學水平待提高是又一原因。
我國的教育制度以應試教育為主,千萬種孩子入學,一種學生畢業,學習與實踐相分離,分數是考核優不優秀的唯一標準,讓許多人的愛好和特長被抹殺。
此外,取得貨真價實的高學歷要付出的代價異常巨大,從小學到研究生就得將近20年的時間,而這其中很多寶貴的年輕時間過的沒有實際意義,被白白的浪費。教育體制的落后和成本的過高,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留學,從而給“野雞大學”提供了潛在生源。
對“野雞大學”的追責措施缺失,監管體系不嚴,是第三個原因。
我國的教育部門對本國的學歷監督經驗老道,但對留學領域的監督管理顯得非常稚嫩。對“黑中介”無法根除,相關法律缺失,與國外溝通不善,缺少事發前的權威咨詢機構等等,讓“野雞文憑”成為了一個無人監管的產業鏈。即使發現有人被騙,也無法向身在國外的“野雞大學”追責,更不能彌補哪怕一點損失,很辛苦多年的留學生不但損失了青春,對騙人的機構還束手無策。
而從根本上看,虛假大學和招生詐騙問題,折射出我國仍舊是學歷社會,以文憑識人。正是由于用人單位在招聘用人時看文憑而非能力,因此,有的沒有文憑者就想辦法去搞一張文憑以“敲開”大門,還有的學校、機構就做販賣文憑的生意。要全面治理虛假大學和招生詐騙,需要改革我國的文憑授予制度,實行自主辦學、自授文憑,文憑含金量由社會認可,如此一來,社會就會關注教育本身的質量,而不是看重文憑。那么,野雞大學為何屢禁不絕?據了解,一方面是因為網站建設手續簡單、成本極低,且在境外注冊容易逃脫監管。另一方面,一些花錢買假的人也助長了虛假大學的泛濫。有的人明知證書是假,但因為報考、升職、入戶等需求,所以花錢買假文憑。
如何識別“中國式”
野雞大學伎倆識別一所大學是否為正規高校,是否具有合法辦學資質,是否具有當年招生資格,是否具有當年在全國秋季高考期間的統招資格,只要核實清楚以下幾點就可以:
首先,核對教育部當年公布的高校名單和具有高招資格的高校名單。
2013年6月27日、2012年5月7日和2011年6月8日,國家教育部都分別公布了當年的《教育部批準的高等學校名單、新批準的學校名單》,分別是截至2013年6月21日、截至2012年4月24日和截至2011年5月23日,而且每年全國正規高校的個數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年都會有新批準、更名合并或被撤銷建制的高校出現。
同時,在每年高考前,國家教育部一般會公布當年的《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名單》,這份名單里的高校個數和教育部當年批準的高校名單個數,會有所不同,因為有些高校正處在新批準籌建期或停止招生整頓期,是不準予招生的;另外,其中的成人高等學校一般不會納入當年“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這些高校一般通過每年10月12、13日全國統一組織的“成人高考”進行招生。
但是,2014年高考至今,教育部尚未公布2014年具有高招資格的高校名單,原因可能在于,自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教育部又最新批準了146所高校更名、轉設或合并。
其次,核對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最新公布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的年檢合格名單。
這些虛假大學一般都會自稱為“國家教育部備案、某某省教育廳批準的民辦高等院校”,無論是民辦普通統招高等學校,還是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含助學、培訓機構)的名單,各地教育廳(教委)都應定期通報公布。
例如,2013年5月30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對外公布了《2012年民辦高等學校及其他民辦高等教育機構辦學狀況評估及年度檢查合格學校名單》,其中,40所全日制的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23所非全日制的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達到評估和年檢合格標準。
同時,現在各地各類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的審批、監管、招生、宣傳、收費、辦學、就讀和頒證等各種情況,目前在國內比較混亂和良莠不齊,低分高考生慎重考慮這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