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都極為關注的議題,近年來,在外力與內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的發展仍然收獲了不小的成績,比如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制造在海外的增值,中國品牌話語權的加重等等。
據相關人士統計:截止到2009年,由中國制造出的“全球第一”數量已攀升至27項,在多個領域均領銜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去年年底的兩項全球第一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它們分別是中國的家電產業(冰箱、洗衣機)和中國的汽車產業,他們的“轉型”表現于:改變了以往以高污染、高排放為代價的“全球第一”,實現了低碳精神下質量與數量雙贏的全新變革。這些對于中國產業的未來發展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
回顧過去:“非污染不第一”的悲劇
過去,有人把中國的強大歸咎于勞動密集型、環境污染型產業的空前發展。世界銀行的報告也顯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30個城市中,有20個在中國。因此,當時所成就的“全球第一”也總是令人們悲喜交加。比如,中國鋼鐵產量是世界第一,超過第二、第三、第四的總合。但因為中國在鋼鐵生產時使用的廢料太少,燃燒的煤炭很多,因此,導致目前中國每生產1噸鋼,平均要產生大約1.7噸二氧化碳,如果算上燃料資源的過渡浪費,這成本代價就更大了。同樣,中國的煤產量也是全球第一,占世界一半,美國媒體曾經這樣形容中國的煤炭產業:“像一場緩慢移動的風暴,中國煤電廠的污染五至十天之后會到達美國。”盡管不無夸張成分,但美國人的話確實值得我們去深思。
此外,中國在水泥、紡織品、機床、鞋等領域的生產也位居全球第一。化工業、水泥工業、鋼鐵業,這是三大最具污染性的行業,卻也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不得不為中國的制造業蒙上一層悲劇的色彩。如果深入推敲,每一項的背后都暗藏著巨大的環境成本,沒有珍惜利用資源,也使得中國制造曾一度成為“打工仔”、“廉價貨”的代名詞。
“以污染為代價的制造業發展,就如同飲鴆止渴,后果將不堪設想”某經濟專家曾告誡中國的制造業,面對眾多的“全球第一”,我們該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去審視,通過尋找一跳全新的發展道路,來提高中國“全球第一”的含金量。
聚焦當前:汽車業“低碳馬力”十足
中國的汽車業今年收獲了兩項“全球第一”,即產量的第一和銷量的第一。汽車是人們眼中的排碳大戶,因此中國的汽車產業的低碳變革,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增程式電動車,還有純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汽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極大了引起了人們對營造低碳社會、節約個人使用成本的熱情。部分國產汽車龍頭品牌也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奇瑞、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在節能環保方面均勢頭大增。去年9月,奇瑞就提出“造老百姓買得起的新能源車”戰略發展思路;吉利汽車則在09年上海車展中亮相多達九款的節能環保系列發動機;在北京車展上,比亞迪的F3DM雙模電動轎車等 產品也贏得了參會人員的高度認可。
此外,政府在政策和項目方面的扶持也給予了汽車業以極大的信心。據了解,近年來中國出臺和實施的一系列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刺激了國內汽車市場的快速復蘇并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在所有出臺的政策中,1.6升及以下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影響較大,2009年該類車型銷售為719.55萬輛,同比增長71%,增長貢獻度70%。此外,以浙江為代表的省份還將建設多座充電站,從而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做足保障。
昨日,由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宣布:凡是在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5個城市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用戶,最高可獲得6萬補貼。至此,國人的低碳消費信心被全面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