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本刊接到的投訴看,超市小票的玄機主要有以下6種:
商品“變身”。如本來是購買的“黃瓜”,在小票上卻搖身變成了“沙丁魚”,或其他價格較貴的商品。
虛構原價,虛假優惠。這是近年來超市和商場比較常見、被主管部門處罰較多的一種價格欺詐方式。經營者采取虛構原價的手段,以根本不曾有過的價格作為原價,打著促銷讓利的幌子欺騙消費者,而實際上最后消費者買到的商品促銷價與平時銷售價格相差無幾,甚至更高。
單價“打折”,總價卻“不打折”。小票上標的單價是優惠價,總價卻以非優惠價核算,這種方式較為隱秘,消費者不易發現。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商品剛調價,收銀系統還沒來得及改,或者是商品貼錯條碼。
使用欺騙性或誤導性的語言、文字。有的經營者使用無根據、無從比較的語言、文字等模糊標價,如市場最低價、出廠價、批發價、進價、超低價、驚爆價、特價等,誤導消費者。
虛構降價原因,誘導性標價。一些經營者利用部分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經常打著換季打折、優惠價格、酬賓價格、促銷價格、拆遷轉行、最后三天等用語,謊稱降價讓利,誘導欺騙消費者。
模糊饋贈。以價外饋贈物品方式銷售商品時,不如實標示饋贈物品的品名、價值和數量等。
消費警示:
購物的小票是顧客的購買憑證,應仔細核對小票信息:一是小票上的商品名稱是否與所購商品一致,二是小票上商品價格與店內明示的價格是否一致,三是總價是否出現了差錯,一旦發現錯誤,及時向商家反映。同時,妥善保管購物小票,因為一旦出現消費糾紛,購物小票是非常重要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