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看重增速與增量,到看重增效與增質,微妙的變化折射出的是中國外貿出口觀的改變:客觀、務實。也就是說,中國的外貿出口是否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是否無限度地增加市場份額已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外貿出口的效益與質量。也許,這將成為對外貿出口的常態性評價指標。
2010年12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了一份十分亮麗的統計數字:11月份中國進出口值達到2837.6億美元,同比增長36.2%,刷新今年9月份創下的2730.9億美元的紀錄,其中,11月份出口1533.3億美元,增長34.9%。
這一數字在證明中國站穩經濟回暖態勢的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于中國外貿出口形勢的再審視。
外貿出口觀正在悄然變化
多年來,中國經濟依靠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自2008年11月始,中國出口歷經近10年以來幅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萎縮。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外貿出口形勢自此會發生怎樣深刻的變化?
與亮麗的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外貿出口企業巨大的生存壓力。就在幾個月前,商務部的調研報告稱,中國出口企業的生存質量堪憂。報告顯示,出口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是受政策變化、人民幣匯率預期、成本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調查問卷顯示,約60%的企業能夠承受人民幣升值幅度在1%以下,14%企業能夠承受3%-10%的升值。
報告顯示,出口壓力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中長期人民幣升值壓力持續存在與現階段企業利潤空間有限的矛盾;二是國內要素成本上漲與保持出口競爭力的矛盾;三是世界經濟“再平衡”
進程與繼續拓展外部市場空間的矛盾;四是政策體制機制性障礙與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矛盾。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也指出,目前出口有兩大不利因素,一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碰到了南歐五國的金融危機,二是目前美國整個的寬松量化的政策可能會導致人民幣急速升值,“市場的萎縮,貨幣的上升,再加上我們進口原料價格的上升,對明年整個的外貿,我看總體要下降10到15個百分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2010年出口高增長是源于金融危機影響的恢復性表現,并不具備可持續性。業內專家也普遍認為,明年出口增速將難以達到今年的水平。
數字與現實的對照中,官方與業界專家的冷靜態度耐人尋味——對增速與增量的淡化,意味著對增效與增質的看重。
魏建國就認為,“放緩”有利于企業潛心提升產品品質和為升級轉型打好基礎。不過對于許多主要利潤來源于出口退稅的企業而言,出口退稅率下調則危及生存。由于競爭壓力,一些中小企業在報價時只能壓低價格,而他們的成本優勢又不如大企業,如果利潤長時間保持在較低水平,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此前對于出口的高速增長國人一直引以為豪,金融危機前的一組數字常被津津樂道——2001年至2008年即“入世”后,我國外貿年出口已從2661.55億美元增至14285.5億美元,絕對增加額為11623.95億美元,年均增長26.26%,“連續7年高速增長,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我國外貿出口已經是世界第一,不少商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相當高,其中玩具、鞋子、箱包等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已分別超過7成”。
從看重增速與增量,到看重增效與增質,微妙的變化折射出的是中國外貿出口觀的改變:客觀、務實。也就是說,中國的外貿出口是否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是否無限度地增加市場份額已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外貿出口的效益與質量。也許,這將成為對外貿出口的常態性評價指標。
事實上,這一微妙變化與國家的戰略規劃及具體的產業政策遙相呼應。
“十二五”規劃中國家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樣的表述意味著出口在“三駕馬車”中的地位和以往的側重上有所區別。
更明顯的是具體的產業政策,早在2010年6月22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明確從7月15日開始,取消包括部分鋼材、有色金屬、建材等在內的406個稅號的產品出口退稅——這是繼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國家先后7次上調出口退稅率后,財稅部門首度改變出口退稅率政策。
“政策正在轉向”也預示著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正在撤退,正�;耐赓Q機制走上舞臺。
從外貿大國轉向追求外貿強國
自加入世貿以來,中國外貿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飛速發展,成為全球外貿大國。但無法否認,綜合而言,目前中國還只是外貿大國,遠稱不上外貿強國。盡管中國外貿企業中有相當多的名牌企業,但從基本面看,大部分企業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檔次,絕大多數處于中低端水平,層次不高,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全球知名品牌很少。這種狀況與中國目前的經濟技術水平是基本相符。
而記者在青島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幾乎所有出口企業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都供不應求,訂單都忙不過來,如青島“鳳凰印染”,其在手工蠟染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印染、印花技術,加之粗獷的設計風格、明快的色彩組合,成功進入非洲市場,并成為非洲名牌,在非洲擁有超過70%的市場份額。
但對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甚至有訂單也不敢接,因為受匯率、通脹等因素影響,根本就沒有利潤,而有利潤的價格又不被市場接受,生產因此異常艱難。這也是很多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為降低成本紛紛向內地遷移的根本原因。
“入世”以來,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不少行業、生產企業技術能級的提升。但不得不承認,面對日益增長的國際市場需求,中國在西藥成藥、工程塑料、合成橡膠、特殊鋼材、高精度數控機床、高檔化工產品等領域,很少出口或幾乎沒有出口。究其原因,是企業缺乏核心技術或技術不過關。
而反觀國際,發達國家的大量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卻源源不斷涌入中國且逐年增長,如近年來中國進口合成橡膠價值均超過30億美元、進口金屬加工機床超過70億美元。
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利用成本優勢,對中國外貿出口、出口商品展開悄悄的圍追堵截,這種局面如果不能加快步伐改變,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和生產方面加大投入取得突破,躍上新臺階,也許幾十年之后中國外貿出口將處于尷尬境地。
當然,“危”與“機”永遠同在,關鍵在于把握。這不同程度地考驗中國的企業與企業家的智慧。當然,高新技術的發展、高附加值的創造絕非一日之功,因此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仍將是中低檔勞動密集型商品生產出口大國,但在穩定中低檔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市場的同時,更應積極主動地創造中高端商品、品牌商品、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以加快形成高中低錯落有致且較為完整的出口商品體系。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伴隨世界經濟的復蘇,目前,歐美經濟在消費、進口和庫存等領域的復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現在看來,這種復蘇的速度還是較慢,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口企業在適銷對路的產品選擇上、產業結構的布局上就變得相對容易,轉型的陣痛期相對較短。畢竟,長痛不如短痛,要知道歐美出口占總出口的20%左右,這樣的優質市場在中國企業勞動力等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的情況下,提高產品檔次、開發出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是必然選擇。
樂觀的一面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此青島的諸多出口企業頗有切膚之痛,已開始了有益的探索,有不少已然取得了成功。
#p#副標題#e#
內外貿融合加速靠“兩條腿走路”
曾任青島市商務局外貿處處長的吳勝杰已經轉崗到了宣傳處,吳告訴記者,自2003年3月國家商務部掛牌成立,到2008年10月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誕生,政府新部門的組建,表明中國內外貿分家時代已一去不復返。而最近兩年,隨著內外貿各部門的合并,內外貿融合驟然加速。
一個重要的背景是,在國家倡導的擴大內需的一系列舉措背后,是居民收入的繼續增長,是消費的不斷升溫。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1575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同比增長10.5%,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4869元,增長13.1%,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另外,從支出來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現金支出實際增長7.3%。
而居民消費的增長給出的信號是,在對外出口大環境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出口企業應該在內銷上做足文章。出口轉內銷的天然優勢是,中國消費者多年來對出口產品的品質普遍信任度較高。企業借機在產品開發、市場布局上有所傾斜,國內國外“兩條腿走路”正當其時。
同時,從“十二五”期間外貿的重點轉換來看,有專家分析,外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是,把單純的擴大出口,轉變為要把出口跟進口相結合,把單純的過去的引進外資,改為引進外資和走出去相結合。這就需要出口企業加大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往高端走,同時注重加大發展服務貿易,抓住世界服務貿易產業轉移的時機。
吳勝杰認為,正是企業出口轉內銷的剛性需求,推動了內外貿部門之間的合并,最終推動內外貿的融合。因為,外貿和內貿是兩個大不相同的領域,而政府要更好地服務于企業、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就必須“兩手抓,兩手硬”。
還必須看到,內外貿融合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客觀規律,人為分割既不科學,同時也阻礙了內貿和外貿的發展。以家電連鎖界的國美和蘇寧為例,這兩大企業在上海乃至全國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可惜的是其基本上沒有走出國門。
而對中國外貿出口來說,國際銷售網絡建設至今是個老大難問題,但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宜家等跨國連鎖巨頭卻在中國攻城略地。對此,如果內外貿結合,取長補短并與所在國同行聯手,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將促使我國外貿發展發生根本性變化。
內外貿融合對企業而言,同樣是個好消息。記者采訪中獲悉,包括青島海爾在內的12家領軍企業,及中小企業,大都自發地加大了“出口+內銷”模式的深化力度,多位企業家告訴記者,內貿、外貿“兩條腿走路”已基本成為企業的共識,且不少企業將二者的目標比例定為“半對半”。
或許,這標志著中國外貿出口戰略轉變的步伐已赫然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