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年中電商節又來了,這幾天電商廣告是鋪天蓋地的,電商平臺在加注碼力,各大商家也使出渾身解數靜待電商節的到來。
那么,面對瘋狂襲來的電商消費節低價誘惑,很多網購的消費者已經躍躍欲試,但也有很多商家為了促銷都喜歡玩一些小把戲,文字游戲之類的,一不小心就把消費者坑了。
預售商品退貨難
促銷紅包、預售、定金、滿減……每到大促時節,網購平臺上各式各樣的優惠玩法都會讓不少消費者眼花繚亂,甚至在一些商家的促銷“套路”中還隱藏著“陷阱”和“貓膩”。
因為網購大促時消費者們扎堆“囤貨”,出現了“預售”這種電商引導消費、緩解系統壓力的促銷手段。然而,部分“預售”商品其實藏有貓膩,有些甚至明確預售商品不能退換、定金不退等。
預售商品是沒有“后悔藥”的,不僅定金不可以退,有時還不享受7天無理由退換貨。在一家知名網站的商品頁面上,消費者只有主動將鼠標點擊到“預售規則”四個字,才會出現7條關于預售的說明。其中寫明:
1、定金付款后,申請退款時如判定非賣家責任,定金恕不退還;
2、尾款開始付款后,請在要求的時間內支付尾款,若超時將自動關閉訂單,且定金不予退還、贈品不予贈送;
3、定制類預售商品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貨。簡而言之,就是買家付了定金購買預售商品,就是“定金付了不能退”、“商品買了不能退”。
記者查詢多家網站發現,“定金付了不能退”是電商網站的共同要求,至于預售商品能否享受7天無理由退換貨,則有的表示可以,有的表示不可以。
實際上,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須說明理由。商家對于預售規定,顯然有悖于消法規定的消費者享有的“網購7天后悔權”,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低價拼團暗藏貓膩
“還差2人即可拼團,19元就可享受原價99元的荷蘭鮮花,還送花瓶哦!”“1元進口芒果,10人成團”等,如今在微信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拼團活動,許多網友看到這樣的優惠活動覺得非常劃算,紛紛加入其中,并邀請微信好友一起購買。
盡管有媒體報道,但有很多人在拼團后,開始接到詐騙電話。而據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拼團買水果湊不滿人數可全額退款,消費者看似沒有損失,但不法分子卻可以通過這個間隙掌握用戶的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賬號等個人隱私信息等,然后惡意出賣。
實際上,社交拼團往往打著熟人經濟、親情友情牌,讓很多消費者深陷其中,但部分拼團平臺也充斥著質量差、以次充好、服務差的問題。由于一般購物金額不大,出現質量差、服務差等問題,消費者往往不會積極維權。
對此,廣大社交拼團消費者需要注意以下三種拼團陷阱:
(1)一元拼大獎,實為抽獎的陷阱。消費者參與一元拼大獎,支付一元購才發現實為抽獎活動,一般都不會中獎,且最終中獎者也沒有公布。這是商家騙取下載量的慣用手法;
(2)低價拼團實為獲取用戶隱私信息。很多低價拼團活動當你支付下單后,幾天后商家告知拼團不成功,但下單所填寫的個人信息,可能就被商家獲取并且被販賣。
(3)虛假拼團鏈接。小心朋友圈等社交軟件分享的各類拼團鏈接,有些可能帶有木馬病毒,當點擊后就落入詐騙分子的圈套,輕則泄露個人信息,重則直接造成個人經濟損失。
消費返利不花錢
除了紅包、滿減等促銷手段,部分返利網站也加入電商大促,一些網站更是打出“消費返利”、“購物返本”、“消費也是賺錢”等標語,吸引消費者。
誘人的消費返利網站,物價上漲,消費壓力讓人們有了省錢的觀念,返利網站應運而生。返利網站適合稍微熟悉網絡的所有人,包括學生、白領、家庭主婦、網絡兼職等。通過這種模式,消費者可以得到優惠。同時,消費者也可以借助消費返利平臺,得到商家給予的相應的現金返還或相應的推廣平臺的費用,從而實現消費創業。
但是,“消費返利”這一促銷手段卻被一些虛假返利網站所利用,加上“互聯網+”的噱頭之后,被包裝出了眾多誘人的概念:“花多少,返多少”、“消費=存錢、消費=養老”“交押金買東西,45天全返還”、超市商品都“白拿”、白吃、白喝、白用,商品一律“不花錢”、“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等慈善幌子。面對這些充滿迷惑性的概念和口號,消費者很容易踏入“高額返現”的陷阱。
那么,消費返利騙局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回報率”越來越高,誘惑越來越大。利用人們貪圖便宜的弱點是此類騙局的絕招。由于 “競爭越來越激烈”,“回報率”也水漲船高。十幾年前的“消費儲值”,“回報率”一般在60%左右,而如今的各類消費返利網站的標語多是 “你消費、我返錢、零成本購物”“消費多少返多少”,“回報率”達100%已成標配。
二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十幾年前,相關運營企業主要還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影響的受眾相對有限。如今,除了依靠傳統媒體外,相關運營企業還通過微信、微博、APP等移動互聯網進行宣傳,被吸引的人群更為廣泛。
三是相關立法滯后,行政規制措施不統一且力度小,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低額的消費返利是屬于法律允許的促銷手段,符合法律規定。但對于高額消費返利的監管,包括前期審核、主體資格的核定等,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規范。由此也導致,各地行政部門對此類經營難以采取切實有效的規制措施。
延伸閱讀:
防不勝防的快遞詐騙
電商狂歡過后,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快遞,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瞄準了消費者等待快遞的焦急心理,快遞詐騙現象屢現。據電子商務研究中統計,目前快遞詐騙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快遞員”謊稱包裹遺失,要求加消費者微信賠償。添加微信后,“快遞員”發送二維碼,里面有誘導性網址鏈接,騙取消費者驗證碼后更改用戶賬戶,把錢轉到理財賬戶后被提走。
2、貨到付款詐騙。騙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個人信息,以重要文件、飾品、手表、洗漱用品、贈品等名目進行精準投遞,要求消費者貨到付款,包裹內實為廢紙等不值錢物品。
3、假冒客服詐騙。騙子假冒客服以購買產品缺貨、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快件丟失等為由給消費者打電話、發短信,同時以“賠償承諾”為由向消費者索要個人信息和銀行卡賬號信息。隨后,以網站客服系統故障為由,向消費者發送一條包含木馬病毒的網站鏈接。
消費者一旦輸入了銀行卡賬號和密碼,對方就會以系統擁堵、不立即轉賬資金會凍結為由,讓消費者提供手機驗證碼,只要一提供,錢立即被轉走。
4、誘騙匯款詐騙。突然收到一條短信:XX快遞通知您有包裹未簽收,請與某電話聯系。
電話打過去,對方就會要求提供電話、姓名,然后說你的包裹安檢有問題(有毒品之類違禁物品),涉嫌違法。聲稱可幫你轉到公安部門跟X警官聯系,還讓你打114查詢該號碼。
很多人一聽到“違法”兩字就慌了,為了自證清白,會乖乖地按騙子的要求將錢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等到反應過來,錢已經被騙走了。
5、謊稱中獎詐騙。收到陌生快遞,里面僅有一張宣傳單和一張刮獎卡。打電話去確認,騙子就會以各種理由要求匯款:手續、交稅、公證,甚至還有要差旅費的。還有一些人收到的中獎卡需要按照指令點開網址、開通授權,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專家提醒,以上幾類快遞詐騙形式較為常見,消費者需小心,以防落入陷阱。此外,快遞詐騙形式多樣,但只要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凡是要求掃二維碼、發送驗證碼、不允許驗貨就要求付款的一律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