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節是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的高峰期。
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依法公開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知識產權行政處罰案件信息的意見,力圖依靠信息公開遏制假冒偽劣泛濫勢頭。這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提高產品質量,實施創新驅動,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
也是這個11月,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是打擊假冒偽劣、保護知識產權的議題,兩年前的11月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關于進一步做好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意見》,要求著眼完善法律法規、落實監管責任、強化監管手段、提高執法能力、鼓勵公眾參與,抓緊建立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
時隔兩年,國務院再次出臺相關規定,說明這劑“良方”沒有落到實處,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公開假冒偽劣商品信息面臨三大阻力:
首先,阻力來自唯利是圖的假冒偽劣生產者、經營者。執法實踐中常常碰到這樣的怪現象:制假售假分子寧可多交罰款,也不愿執法部門向媒體透露信息。制假售假分子早就算好這筆賬:《產品質量法》規定,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50%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現場查扣貨物有限,生產、銷售總量難以查證,區區3倍罰款不足以傷筋動骨;而一旦將制假售假信息公之于眾,廣大消費者明白真相不再購買,企業只有關門破產,無需行政執法部門吊銷執照。當前,這種阻力擰成一股社會惡勢力,以致催生出一個新興行業——網絡刪帖服務業。
其次,阻力來自充當保護傘和怕被問責的行政執法者。在不少地區,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假冒偽劣生產企業往往是當地的支柱企業、納稅大戶,制假售假收入成為當地GDP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領導政績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行業性區域性質量問題、重大制假售假案件,當地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負有監管責任。一旦負面信息披露,形成社會熱點,相關責任人免不了被依法問責;更有甚者,個別行政執法人員經不住利益誘惑,蛻變成制假售假分子的保護傘、同道人。相同的利益,相同的風險,有可能使“貓”和“鼠”坐到一條板凳上,結成死黨。
第三,阻力來自貪圖虛榮、知假買假的消費者。消費者本是假冒偽劣的受害者,畸形的消費心理使一部分消費者淪為制假售假分子的幫兇。中國是一個特別講面子的國度,剛剛走出貧窮、走向小康、尚未真正富足的國人,急于包裹些奢侈品裝點門面、抬高身份,一旦拆破西洋鏡,還皇帝新衣的真面目,那些熱衷假名牌、假洋貨的消費者,不僅顏面掃地,還會自取其辱。
信息公開畢竟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阻力越大,動力越強。信息公開將導致假冒偽劣無處遁形,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真經還得真念,但愿同樣議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不要再開!但愿同樣措施的國務院文件不要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