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部門提出,中國的消費品工業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簡稱“三品”,只要做到這些,不但中國經濟轉型有希望,而且能啟動國內消費增長,進而推動經濟繼續向前。
“增品種”源于個性化消費和市場細分
國內消費品品種不夠多嗎?
原來在商場實體店,逛一天累得要死,覺得真大呀。現在“逛淘寶”,買雙襪子都會花眼,品種太多了。你想買什么淘寶上都有,就怕你想不出來。這是很多人的心得。可為什么還要“增品種”呢?增什么品種呢?普通人真是想不出來。
據稱,目前全球共有80萬種商品。我們日常所接近商場或超市,商品品種從幾萬種到10多萬種不等。而據淘寶稱,目前每天上淘寶的固定訪客超過6000萬人,每天的在線商品數已經超過8億件,平均每分鐘售出4.8萬件商品。具體品種不詳,但數目一定也相當可觀。
然而,品種多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嗎?我們總是喜歡量多,淘寶給世人的印象仍舊是“低價”,精致商品有,但似乎仍未能成為主流。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提出工業消費品的生產要“增品種”,主要還是針對分類粗糙。雖然我們的品種數量多,但仍不夠細化。在個性化的消費趨勢和浪潮中,目前市場上的商品品種,仍需要的細分,即:在現有的品種分類中,仍然需要分出更細化的子類目。“私人訂制”、“量身定做”這些概念,正在互聯網企業中發芽。“高、中、低”市場正在客觀形成。
“提品質”針對“中產階級改善型消費”
經濟學家吳曉波認為,“絲經濟”毀了中國互聯網和中國經濟,他說中國現有1億多“中產階級”,社會發展和啟動消費,應主要依靠這些人,果真如此的話,理解拉動消費和所謂的“提品質”,就應該從這個階層開始。
關于“中產階級”,我們的感性理解是有房有車、經常出國又大量購物的人。從消費的角度看,他們買車買好車,購房購好房,出國買洋貨,給人一種有點“奢侈”的感覺。他們一般不上淘寶網,購物只到專賣店,甚至只認某些牌子。因此,他們不僅對商品的品種有個性化需求,同時對同類商品的品質有更高的期待,這也可以稱之“改善型消費”。從生活用品到一般消費品,這個階層的人對商品的品質的要求在不斷提高,許多洋品牌都是他們的消費目標。
因此,對于“提品質”,中國企業和消費者一點也不陌生,只是兩者的對接一直不是很順暢。
一個令人不太愉快的普遍事實是:中國產品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而國外同類產品則能滿足消費者對“品質”的需求。
“創品牌”一直是中國企業的難題
“海爾”、“格力”、“聯想”、“華為”、“小米”、“樂視”,中國知名品牌一大串兒,并且已經或正在形成世界影響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知名度不是品牌”,品牌的要義之一是“持續被市場接受和好評”,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一夜就名聲大噪的“網紅”企業,并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品牌企業”。
因此,提倡“創品牌”的真正意義,在于要做一個好企業,并且能生存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