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奶并非個案
晨園乳業是一個地區性的品牌,其產品主要銷往省內,食用過該公司產品的消費者們現在普遍擔心,“皮革奶”秘方到底使用了多久?
金華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企負責人透露,晨園曾經是當地非常重視、扶持的乳企之一,“晨園曾經接待過一批本地的小記者,這些孩子參觀晨園后,有很多感慨,我記得一個孩子說,她想不到牛奶生產這么嚴格、復雜,以后再也不浪費一滴牛奶了。晨園一直在打造自己的企業形象,現在,出了這么大的丑聞,不知道對這些孩子的心靈會有怎樣的傷害。”
“皮革奶”曝光后也將金華市、蘭溪市兩級監管部門推向被動,本刊獲悉,早在2007年4月12日,池州市衛生監督所在抽檢中發現:該市有一代理商經營的晨園乳業有限公司2007年3月11日生產的“非常晨園”乳酸飲料脂肪含量為0.7g/100ml,蛋白質含量為0.8g/100ml,不符合國家含乳飲料衛生標準中明確規定的指標:脂肪含量不低于1.0g/100ml,蛋白質含量不低于1.0g/100ml。
當時,金華市衛生監督所及時在其網站上為晨園公司說話,認為“非常晨園,遭遇‘非常’誤會”,指出“按GB1 0789軟飲料的分類,非常晨園屬于乳酸飲料,其蛋白質含量不低于0.7%即可,因此,符合國家要求。”
不到一年后的2008年2月5日,中國食品商務網站《2007年流通領域含乳飲料不合格名單》一欄中,“晨園乳業”又赫然在目,其不合格的產品是酸奶飲料,不合格項目是“標簽、蛋白質”。
業內人士分析,雖然不知道晨園從何時開始添加皮革水解蛋白,但有一種可能性極大,那就是,晨園乳業被查出蛋白質含量低之后,動了歪腦筋。
我們從善意的角度完全能夠理解金華不少乳企反對將晨園事件“放大”的苦衷,但遺憾的是,有跡象表明,晨園“皮革奶”的問題,即便在金華只是唯一,但在全國范圍,絕非孤案。
早在2004年5月,衛生部就對河北、浙江等地不法企業用皮革廢料加工奶粉原料的行為進行過整頓。
2005年3月,《新民周刊》記者在接到人稱“乳業王大炮”的廣東省奶牛乳品行業協會會長王丁棉以及其他一些知情人士的舉報后,曾到山東等地調查日趨泛濫的假牛奶現象。
當時的調查發現,僅山東一省家庭作坊式的假牛奶企業就至少200多家,這些企業設備相當簡陋:一口殺菌池、一個熱水爐、一臺配料機、一臺灌裝機,外加兩三名工人就可以上馬,總投資不過幾萬元。
一名“深喉”當時告訴本刊記者,假牛奶甚至可以與奶牛不發生一點聯系,用人造蛋白、自來水,佐以香精等添加劑,按照購買的專業配方,就可以生產出來足以亂真的假牛奶。
這個“人造蛋白”就包括皮革水解蛋白,毫不夸張地說,一雙皮鞋也可以液化成“奶”,當年“3·15”前后,《新民周刊》刊登了這組《當皮鞋成為牛奶》的封面文章。報道引起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重視,山東省隨即展開了大規模的整頓,查處了一批違法企業,并問責了一批監管部門官員。
半年后,在京郊,又有媒體記者發現“皮革奶”的身影并予以了曝光。時隔4年,“皮革奶”幽靈再現,根據權威部門信息,企業非法使用皮革水解物以提高蛋白質含量,已非浙江晨園乳業一家獨有,至少還涉及山東、山西、河北三個省份。
3月6日,衛生部網站發布的《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近期工作重點及要求》中,將在乳及乳制品生產中,添加皮革水解物、三聚氰胺等非食品用物質及濫用增稠劑、香精、著色劑等違法行為列為工作重點。
3月20日,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下文簡稱“全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下發的《關于加強對違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食用明膠、食用蛋白制品整治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山東淄博,山西臨汾、大同和河北阜城一帶存在違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膠、食用蛋白制品的行為,違法行為多發生在小工業明膠生產企業,產品可能銷往陜西、甘肅、寧夏等西北地區。據此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嚴厲打擊這種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