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計促出口
——浙江檢驗檢疫局扎實推進促外貿穩增長各項措施
□ 劉 佳
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在一些出口企業無力經營、破產關門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出口實現了逆市增長,并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在一片蕭瑟中,浙江外貿出口的部分領域卻不斷傳來好消息。今年1月~9月,蕭山地區出口羽毛絨貨值2億多美元,同比增長31.7%;紹興地區出口罐頭貨值4176萬美元,同比增長50.2%,超過2011年全年3916萬美元的出口額,創歷史紀錄。
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外貿出口形勢,浙江檢驗檢疫局多方發力,用足用好政策,著力挖潛,推出了9方面21條舉措。而所有舉措的核心,就是——“固本培元,幫助外貿出口企業夯實基礎,提振信心,增強造血機能”。
靠政策引領
“十一”黃金周后上班第一天,杭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儲運部的報檢員金曉青驚訝地發現,在“檢企通”平臺上,最后的檢驗檢疫費結算費用顯示為“零”。“三四十臺叉車,省了5000元左右的檢驗檢疫費用。”金曉青說。她大致估算了一下,整個四季度免掉的檢驗檢疫費將給企業節省近20~30萬元。
據浙江檢驗檢疫局統計,10月1日~20日,浙江局共減免檢驗檢疫費2571.08萬元,涉及貨物74946批,貨值31.58億元,減免檢測費117.58萬元。預計整個四季度將減免2億元,惠及進出口企業4萬家。
而這只是浙江檢驗檢疫局9方面21條促外貿穩增長舉措中的一條。為了在當前嚴酷的國際經濟背景下取得出口增長的勝利,浙江檢驗檢疫局除了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和國家質檢總局關于今年第四季度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落實國家惠企政策外,還實施了深化信息化技術運用,提高通關水平;加強質量狀況統計,及時通報預警;加快示范區建設,推進區域化管理;重點幫扶和走訪等多項服務舉措。
在推進“大通關”建設過程中,浙江局啟動首批12家企業的滬嘉直通放行試點,明確集中審單推廣模式,在8個分支局順利部署上線。目前,浙江綠色通道企業達959家,數量全國第一,貨物通關效率居長三角之首,直通放行企業5572家,出口免驗企業31家。
“外貿出口能否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關鍵還是在企業。對于我們檢驗檢疫部門來說,則要用好用足政策,充分發揮服務職能,著力改善外貿環境,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與企業聯手形成發展合力。”浙江檢驗檢疫局局長閻震多次強調。
借創新解困
“全球形勢雖然不好,但我們的銷量還不錯。”杭州下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下沙生科)副總經理陳天飛告訴記者,眼下他們生產的飼料添加劑維生素D3全球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
而此前,企業出口遭遇了一個嚴重的通關瓶頸。因為出口的動物飼料添加劑維生素D3經檢驗檢疫合格,會先發往國內保稅區,再從保稅區發往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而保稅區檢驗檢疫機構不了解企業生產過程,無法對產品出具獸醫衛生證書,產品通關就成了問題。
得知企業的難處后,杭州檢驗檢疫部門基于風險分析,大膽創新,采取了“前期檢驗,后期分證”的模式。即在該模式中出口報檢的產品,全部采取全球最嚴格的限量標準和動物檢疫規定來判定,合格后放行至保稅區,出口國確定后,再調出原單證分別出具相關證書。此種模式讓企業在確保出口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獲得了極其便利的通關條件。
“‘前期檢驗,后期分證’的檢驗檢疫模式對我們產品的大量出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陳天飛說。
而這只是浙江局為企業排憂解難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浙江局全面組織各分支局和省局各部門人員奔赴一線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浙江檢驗檢疫局上報的信息上作出重要批示,對浙江局服務浙江民營企業,促進外貿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用信息制勝
大浪淘沙,不進則退。嚴酷的國際市場環境中,能否保住原有市場,開拓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市場,對于出口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幾個月前,浙江湖州一家生產果蔬汁的企業遇到了難題。原來,企業出口產品中添加的護色劑雖是國際通用的食品添加劑,但美國客戶對我國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心有余悸,遲遲不肯下單。為此,浙江湖州檢驗檢疫局抽調業務骨干,與企業一起研究工藝改進方案。經過大量的實驗,得出每道工藝的最佳條件,從而規避了添加劑使用風險。該企業的果蔬汁產品最終順利出口美國市場。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這場出口企業抓訂單拓市場的艱難戰役中,浙江局因勢利導,督促出口企業按照進口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要求,嚴把產品質量產關,用品質口碑不僅在原有市場上扎下根,而且在新興市場上嶄露頭角。
“技術性貿易措施信息平臺”是浙江局指導企業嚴把質量關的重要法寶。出口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這一信息平臺上尋找相關進口國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進行生產、檢測、認證,從源頭上增強產品的符合性。目前,浙江局已發展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信息點3000多家,第一時間反饋和收集預警信息,把預警信息作用發揮到最大。到今年年底前,食用菌、水產品、蜂產品等12大類浙江主要出口產品的主要貿易國家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指南都將在“技術性貿易措施信息平臺”上線。《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