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筑企業管理成熟度偏低
專家建議以量化評價促管理升級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黃正勝 攝
建筑企業的文化該如何落地?如何構建過程控制力?有哪些價值創造過程?如何開展對主要管理活動的“測量、分析和改進”?哪些指標最為關鍵?
2月26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建協認證中心客戶年會暨建筑業企業管理高峰論壇上,來自中建八局、中鐵六局等大型央企以及地方骨干施工企業的近百名高管,對企業經營管理進行了科學、系統的量化評價并提出改進方案。會議同期發布了2012~2013年度《中國建筑業企業管理成熟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12~2013年,中國建筑業企業管理成熟度的平均水平(競爭力發展指數)為29.18%,最佳實踐為56.59%。中國建筑業行業平均管理水平低于全國企業的平均管理水平(45.41%),最佳實踐低于全國8.38個百分點。
因此,從卓越績效角度來看,中國建筑業企業的管理成熟度仍處于較低水平。
報告稱,中國建筑業在“領導”、“過程”和“經營結果”類目上的管理成熟度相對較高,分別為30.89%、33.33%和30.84%,均超過了30%;“顧客與市場”和“資源”兩個類目的管理成熟度在25%以上,分別為27.16%和29.17%;“戰略”和“測量分析與改進”的管理成熟度分別為23.67%和21.85%,均不足25%,相對較低。
從測評結果來看,我國建筑業企業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管理水平,都取得了令人驚嘆的進步,很多細分領域中國企業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然而總體成熟度偏低,制約了中國建筑業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據悉,由中建協認證中心和北京海德國際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德國際)聯合組織調查的該報告,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與案例剖析相結合的方式,在持續關注2011年跟蹤的180余家建筑業企業的基礎上,2012年又通過參加收集各級質量管理獎企業、對認證企業實施增值審核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的區域企業競爭力測評等渠道對企業競爭力情況評估,新增企業數量56家。
此外,通過OPI測評工具已經積累了一個包括測評數據和數據背景在內的龐大的數據庫。截至目前,數據庫中已經有超過600家企業的測評數據,近萬家的背景數據,而且還在逐年增加。
如何系統地提高中國建筑業企業管理成熟度,提升企業競爭力?調研指出,可通過“企業綜合管理體系OPI量化增值審核”,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在全面覆蓋管理體系的同時,對企業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全面診斷,從文化、戰略、顧客與市場、人力資源管理、過程管理等7個方面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進行系統評價,幫助企業發現自身的優勢及改進空間,進一步提升管理體系有效性,提高管理效率。
與會專家稱,量化審核的優勢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開。一方面,可以通過與標桿企業(或競爭對手)的各個維度分值,進行對比找差距。另一方面,可根據每次測評結果,了解企業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哪些維度的績效水平發生了變化,并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實現管理升級。
專家強調,通過提升領導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建立戰略決策下的管控模式、積極開拓市場保持企業穩定增長、建立以戰略為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做實信息化、推行過程精細化管理等專項內容的持續改進,是企業提升內部管理的必要途徑。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