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即: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詳情]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民族品牌,人們對品牌的概念早就不再陌生,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角度來看,品牌做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在互聯網時代,其概念又有著新的內涵和外延。[詳情]
在新消費時代,優質的售后服務在增加消費者使用品牌產品的粘性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消費者是企業最具作用的推銷員。[詳情]
有學者指出,中國品牌的歷史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如同最初的商品來源于勞動產品一樣,在遠古時期的一些產品上,曾有過區別器物的標記符號,如在一些產品上刻上銘文、年號等。
在我國"三皇"時期,即伏羲氏教人們結網漁獵、飼養家禽,神農氏教人們種田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的陶器上繪圖作畫,使用各種標記符號這些標記符號可看作是品牌的歷史源頭。
戰國末年的韓非子在《外儲說右上》中這樣描寫,表現出當時有固定營業場所的商人為了明確自己的身份,宜傳自己的產品,最常用的廣告形式就是招牌和幌子;山東壽光縣出土的西周"乙侯"貌鐘。
在河南登封告成鎮發掘出土的大約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上刻有篆體的字跡"陽城",被認為是我國品牌的雛形,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廣告,標志著品牌的傳播逐步開始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和商業化。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到東晉時期南方各地紙業已經相當發達。隋朝時期,國內已經出現雕版印刷了。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具有近代廣告特點的印刷廣告也出現了,使品牌雛形得到了更廣泛的發展。
1530年,京城醬菜鋪的老板請當朝宰相嚴離為其品牌"六必居"題名,以此防止自家醬菜被他人假冒,自此"六必居"揚名天下,至今昌盛不衰。這被認為是品牌現象出現后,我國第一個有明顯品牌保護意識的注冊防偽行為。
《樂府詩集·羽林郎》曾這樣描寫賣酒的女子:"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研究者認為,"當壚"已經是一個專門指代酒的專有名詞,而"藍田玉"、"大秦珠""顯然是當時公認的品牌首飾。
創于1844年的"全聚德"烤鴨店,原來是一家干鮮果店的招牌字號"德聚全",意思是"以德聚全,以德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