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膠的原料 2

明膠的原料 3

做明膠的原料藍皮
工業明膠非法使用緣何屢禁不止
文/本刊記者 劉暢
3月13日,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辦透露,在其不久前開展的食用明膠專項整治行動中,已立案查處涉嫌違法生產銷售食用明膠及相關產品的行為4起。盡管就具體違法細節,官方語焉不詳,但業內人士猜測,罪魁禍首仍是兩年前轟動一時的“毒膠囊”肇事者——工業明膠,其鉻含量嚴重超標。
事實上,在毒膠囊事件兩年之后,從官方披露的信息來看,國內目前對于工業明膠冒充食用明膠、藥用明膠用于食品、藥品行業的情況,還并沒有開出根治的藥方。
冒用之害
明膠本是好東西。按用途,明膠分為食用明膠、藥用明膠、工業明膠。
食用明膠是一種強有力的保護膠體,乳化力強,進入胃后能抑制牛奶、豆漿等蛋白質因胃酸作用而引起的凝聚作用,從而有利于食物消化。酸奶、果凍等食物里都會有食用明膠,就是因為其有吸水性強、粘度高的理化特性,再加上是一種無脂肪的高蛋白,不含膽固醇,食用明膠就成為了一種天然營養型的食品增稠劑。
因為具有凝膠性、固水性、粘結性和溶解性等多種特性,明膠同樣在醫藥行業有廣泛的用途,其中最主要的有硬膠囊、軟膠囊、代血漿和包衣等。
工業明膠(俗稱藍皮膠),則是一種精細化學品,廣泛應用于板材、家具、火柴、飼料、包裝、造紙、紡織、絲綢、印染、印刷、陶瓷、石油、日化、涂料、冶金等行業的各種產品中,并在其中主要起增稠、穩定、凝聚、調和、上光、上漿、粘合、固水等作用。
但可怕的是,工業明膠冒充食用明膠、藥用明膠用于食品、藥品領域。
食用、藥用明膠和工業明膠的根本區別在于原材料的選擇和工藝流程——盡管它們從外表來看基本沒有差別。
國家對食用和藥用明膠的制造有著嚴格規定,必須要用新鮮的、經過嚴格檢驗檢疫的、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的原皮加工,而且必須用全封閉的流水線進行烘干和粉碎。工業明膠的原料來源則無嚴格要求,破皮鞋,皮革廠制作服裝、皮鞋后的下腳料,甚至從動物的尸體中也能提取。且在皮革的加工過程中,為將生裸皮轉變成熟皮,會在鞣制的過程中使用鉻鞣劑。這導致工業明膠的鉻含量普遍嚴重超標。
鉻超標的危害多多。如損害皮膚,導致皮炎、咽炎等;損害呼吸道系統,引發肺炎、氣管炎等疾病等;損害消化系統,造成胃炎、胃潰瘍和腸道潰瘍等。
當然,工業明膠的問題并不僅僅在鉻超標。在上述皮革處理過程中,防腐時可能用到五氯苯酚,準備工作會用到硫化鈉,染色工藝會用到偶氮染料,打光工藝會用到甲醛等等。這些危害難以評估。
蕪雜亂象
工業明膠冒充食用、藥用明膠的情況有多嚴重?
媒體曝光的情況也許只是冰山一角。
業內資深人士透露,正規的明膠生產企業非常少,因為生產優質明膠對原材料控制和工藝技術的要求均比較高,資金投入也非常大。如果生產食用明膠和藥用明膠,要求則更高,“比如要全不銹鋼設備,要控制細菌數量,還有嚴格運輸和儲藏要求,能達標的企業太少了”。
中國日用化工協會明膠分會秘書長姚龍坤曾公開表示,目前,全國明膠企業中獲得食用生產許可證、有資格生產食用明膠的企業僅有20余家。“2011年,全國食用明膠產量在5萬噸左右,但仍有1萬噸的缺口。”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也指出,如果不算被工業明膠替代的“食用明膠”,合格食用明膠的實際缺口可能更大。
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文,有資格生產藥用明膠的企業更少,僅4家。分別是羅賽洛(中國)明膠有限公司、青海明膠、東寶生物和甘肅明珠膠業有限責任公司。其中,中法合資公司羅賽洛遙遙領先,年產能高達2萬噸,其次是國內上市公司青海明膠和東寶生物,產能分別為5000噸和4200噸,甘肅明珠年產明膠1000噸,共計年產能3萬余噸。
而全國藥廠每年需要至少10萬噸以上的藥用明膠,而獲批生產的只有5萬噸。如此大的缺口,如果說全是靠進口的話,顯然不太現實。
盡管貌似藥用明膠缺口更大,但有食品安全專家認為,使用工業明膠的“大頭兒”還是在食品領域。因為可能用工業明膠的食品太多,如糖果、飲料、肉皮凍、水晶腸、肉罐頭、小籠包……“只要工業明膠能夠冒充食用明膠,那么所有使用食用明膠的產品都有可能遭到污染。”這位專家判斷,小作坊里生產出來的乳酸制品和肉制品使用工業明膠的嫌疑最大。如含食用明膠10%左右的軟糖、含食用明膠20%左右的肉凍產品,還有含食用明膠量較低的高濃度飲料、冰淇淋、乳制品等。
在毒膠囊事件中,被查抄的非法企業——河北學洋明膠蛋白廠的登記資料里,就明確記載了用于食品添加劑、冷飲、乳制品和飲料的信息。
利益驅動
《中國藥典》明確規定,藥用膠囊以及使用的明膠原料,重金屬鉻的含量均不得超過2mg/kg。而食用明膠國標也同樣要求,重金屬鉻的含量在1-2 mg/kg。
而無論是工業明膠的非法生產、售賣者還是購買者對此心知肚明。畢竟,價格在那放著呢。
促使不法分子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還是利益驅動。
中國明膠協會理事長王敬忠曾算過一筆賬:1噸正規食用明膠的原材料,價格高達2000-3000元,而一般的皮革下腳料,1噸僅需要100-200元。而市場上,1噸食用明膠的售價一般在4萬元左右,藥用明膠約5萬元/噸—7萬元每噸,而工業明膠售價一般不超過2萬元。
中國醫藥包裝協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明膠價格以1萬粒為計價單位,優等明膠價格150元上下,平均1分多一粒;而工業明膠僅60元上下,平均1粒僅為兩三厘錢。
所以,連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專家孫忠實也承認,“在我國,很多企業還處在為了積累資本而不惜采取非法手段的階段,不僅藥品行業存在這種情況,其他行業也同樣存在……就是圖利。”
檢測短板
讓無良業者心存僥幸的原因還在于,工業明膠和食用、藥用明膠的差別從外觀上難以看出。由于明膠是水溶性蛋白質的混合物,它沒有固定唯一成分,因此目前國內尚無方法標準檢測確認為工業明膠,在衛生部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上,工業明膠的檢測方法一欄就顯示為“無”。
專家表示,目前只能通過檢測明膠產品或使用明膠的食品中鉻含量及重金屬含量是否符合標準要求。這一檢測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如工業明膠采取措施避免鉻超標,須去掉其中的六價鉻,而這會導致其成本急劇上升——與食用明膠相比,價格優勢全無。
而對于食品、藥品生產企業來說,對是否鉻超標的檢測同樣意味著成本的大幅提高,如昂貴的設備,檢測增加的人工、時間成本等。這也使得很多藥品、食品生產企業對鉻含量的檢測缺少動力。
在2013年第2期《藥物分析雜志》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提出建立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法快速篩查鉻超標明膠的方法。研究指出,該方法靈敏度高、簡便、可行。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這一研究成果是否得以推行,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沒查閱到官方說法。
另一方面。有專家對此仍持不同觀點,其認為有些粗加工的工業明膠可以通過檢測是否六價鉻離子超標而暴露,但也有些加入工業明膠的食品可能無法檢測。如果按一定比例加入食用明膠與工業明膠的話,可能無法檢測出食品有問題,但依舊是屬于非法添加的違法行為,這與地溝油有相似之處。檢測方法的缺失,導致工業明膠非法使用成為可能,就如同此前三聚氰胺被漏檢一樣,“產品檢測合格,但不安全。”
監管缺失
在圍繞工業明膠的產業鏈上,無論是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存在的共同問題是,監管缺失。
目前,明膠有食用添加劑明膠標準、食用明膠標準、藥用明膠標準和膠囊用明膠標準等,但工業明膠顯然還處在“無監管狀態”,“由于工業明膠被用于火柴制造、電解、粘合、紡織等多個領域,對產品的要求差異很大,所以至今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也無法嚴格監管。”專家介紹,工業明膠“主要是理化指標,比如凍力、粘度等,主要看需求方的要求。”
因此,大多數非法企業都打著生產工業明膠的幌子躲避監管,在明目張膽地生產之后,通過“黑道”銷售進入食品及藥品領域。如此簡單的“跨界游戲”讓非法企業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甚至擠壓正規廠家和產品。
“還是缺乏強有力的管制力量。”食品專家董金獅指出,要杜絕工業明膠為害食品、藥品安全,國家必須清查明膠產業鏈,整頓違法違規企業,建立食用、藥用明膠生產登記制度,完善明膠生產許可制度和獎懲機制,提高食品藥品生產準入門檻,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機制。
但現實是,就連全國目前有多少家明膠生產企業,官方尚沒有給出明確的數字。有說法稱,全國有明膠企業200多家;也有人說,全國登記在冊的有200多家;有明膠協會則稱,其會員單位就有200多家。
有業內人士判斷,應有上千家,只不過大多是非法企業,沒有登記在冊。據透露,在河北、浙江、江西、福建等明膠企業集中地,基本都是一個縣或鎮里有一兩個正規大企業,然后就是幾十家非法小作坊,打不掉,滅不完。
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的背后,其實根子還是執法部門乃至地方政府的監管出了問題。許多違法違規案件,都是在地方政府、地方監管部門的眼皮子底下,也不是一天、兩天,影響也比較惡劣,為什么不去查處?因為在一些地方執政者看來,一旦查處,勢必會影響地方的稅收、就業等“小利益”,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對于全國百姓的健康大利益而言,地方就考慮不了那么多了。
這也導致地方監管部門缺乏執法動力。因為如果嚴格執法,不但沒有激勵政策,搞不好還會惹來麻煩。相反,如果不執法,不積極作為,拖延履行職責,就不需要承擔多大的責任,或者說沒有人去追究他的責任。“出了大事,就認倒霉。”
因此,要想徹底管好工業明膠,就必須建立長效監管機制,通過科學的手段,不間斷的、無縫隙的監管,甚至考慮制定相關針對性的法律條款,加大懲罰力度,保持高壓態勢,以對不法分子產生足夠的威懾力。